受疫情影響,,大中小學,、幼兒園等開學開園時間推遲。教育部印發(fā)《關于深入做好中小學“停課不停學”工作的通知》,,就有序,、有效、深入開展“停課不停學”工作再次提出指導意見,,要求堅持把做好疫情防控放在首位,,加強家校溝通,努力為億萬中小學生居家學習提供指導服務,。
從3-6歲兒童學習的實際來看,,疫情期間兒童的學習與發(fā)展更多通過“親子陪伴”來達成。為深入了解兒童親子陪伴現(xiàn)狀,,為高質量做好兒童居家親子陪伴提供指導,,在教育部學校規(guī)劃建設發(fā)展中心的指導下,寧波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(寧波教育學院)兒童研究院成立專項研究組,,調查了長三角主要城市2315戶幼兒家庭,,完成了《陪伴戰(zhàn)“疫”:兒童親子陪伴質量報告》。
今日關注:長時陪伴增加,,陪伴質量怎么樣,?
現(xiàn)狀: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疫情期間親子長時陪伴明顯增多,。46.06%的家長平均每天陪伴時間在8小時以上,,足足比疫情前超出23.14個百分點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,父母對目前親子關系滿意度自評分為86.49分,,父母親不存在滿意度的差異。但是,,隨著孩子越大,,滿意度越低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,與疫情前相比,,隨著親子之間長時間相伴的明顯增多,55.9%的家庭表示親子關系親密度增加,,變得更加親密,,但有5.53%的家庭親子沖突反而變多。
陪伴效能相對欠缺,,父親表現(xiàn)更為自信,。父母對陪伴教育效能(成功陪伴的自信程度)為77.21分,其中父親效能78.73分,,母親效能76.84分,。但是,隨著孩子長大,,親子關系滿意度在走下坡路,,統(tǒng)計差異顯著,趨勢同圖2,。小班,、中班、大班均分分別為78.57分,,78.29分,,75.28分。
陪伴行為父親不及母親,,六項“短板”要彌補,。陪伴行為的測量主要采用西南大學張?zhí)焘?018)編制的《父母陪伴幼兒行為特征的調查問卷》,包括親密性、持久性,、支持性,、內容豐富性四大因素。親密性主要涉及父母陪伴幼兒時彼此的依戀狀態(tài)與親密行為等,,持久性主要涉及父母日常陪伴幼兒的保持及其態(tài)度,,支持性主要涉及父母陪伴幼兒時在物質、語言,、回應,、教育態(tài)度與方式等方面對幼兒做出的支持性行為,內容豐富性主要涉及父母陪伴幼兒的活動內容,,如閱讀書籍,、做游戲等。母親的陪伴行為在各個因子上均要好于父親,,同時陪伴行為也呈現(xiàn)隨年齡增加而減少的趨勢,。總體而言,,父母在親子陪伴的豐富性和支持性上表現(xiàn)不夠,,陪伴內容較為貧乏,支持力度有待提高,。我們篩選了表1中所示的六項父母最大的陪伴“短板”(和陪伴行為均值差距十分顯著),,從中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親子一起家務勞動,、同理孩子,、諒解孩子的不當行為等都是父母相對欠缺的。
統(tǒng)計結果顯示,,父母學歷水平及家庭經(jīng)濟與親子關系滿意度無關,,與陪伴行為和陪伴效能有顯著正相關。學歷越高,,經(jīng)濟條件越好的家長更舍得陪伴投入,,陪伴行為更多,陪伴效能更高,。
建議:
陪伴應注重提升陪伴效能。從我們的研究可以看出,,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,父母的陪伴行為有減少的趨勢。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,,父母可以適當?shù)胤攀?,但不是放棄陪伴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親子陪伴行為和陪伴效能是顯著正相關的,家長陪伴越多,,對自己陪伴效果越有信心也越有幫助,。從孩子的心理發(fā)展規(guī)律來看,幼兒期是個性形成的時期,,整個幼兒期是孩子安全感,、自主性和主動性建立的關鍵時期,占到了人生全程發(fā)展八個關鍵期的三個,,因而父母的陪伴不可或缺,。時間的投入是陪伴的第一步,對于和孩子一起居家的父母來說,,這是增進親子關系的重要時機,,盡管5.53%的家長反應親子沖突比疫情居家前明顯增多,但是55.9%的家長表明親子關系比疫情居家前更加親密,,這說明時間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,。值得關注的是,父親盡管比母親的陪伴效能更高,,但在陪伴行為上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,。
情感關注是高質量陪伴的關鍵。